左肾肿物

前情回顾

患者:40岁男性,消瘦、乏力伴腰痛2月。加重伴午后低热十余天。否认肉眼血尿、尿频、尿急、尿痛。一般情况可,体重近2月减轻5kg。

影像学检查

病理结果:

肉眼所见:左肾及肾周脂肪,大小15×11×8cm,输尿管长7cm,直径0.5cm,肾周脂肪囊易剥离,裸肾大小13×9×8cm,中下极见巨大肿物,大小8×7×7cm,切面灰白实性质糟脆,紧邻肾被膜,未累及肾周脂肪,局部紧邻肾盂黏膜,似累及肾窦脂肪,肿物切面大部分坏死样。

免疫组化:CK18(+),CK34βE12(2+),S(2+),NF(2+),CK7(+),EMA(3+),CK5/6(-),PS(乳头区2+),PAX2(+),PAX8(2+),CD10(-),Vimentin(3+),INI1(+),P63(-),HER2(1+),CD15(±),GATA3(-),TFE3(-),HMB-45(-),Melan-A(-),Ki-67(+60%密集区)。

诊断意见:(左肾根治标本)肾细胞癌,分化差,部分区域呈乳头状结构,部分区域呈实性或腺样结构,结合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考虑为集合管癌。肿瘤最大径8cm,伴大片坏死及散在小脓肿形成,局灶累及肾窦脂肪,未累及肾盂,累及肾被膜,未累及肾周脂肪,可见脉管瘤栓,输尿管切缘未见癌。(腹膜后淋巴结)淋巴结可见转移性癌(2/2)。

解析:

病变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边界尚清、回声欠均匀的肿物,大小约8.6×7.4cm。CT上可见左肾中下极类圆形稍低密度肿物,边缘欠清,累及皮髓质,皮髓质分界不清,增强扫描见不均匀轻度强化。MR表现为T1W1-Dual以低信号为主,内见少许高信号,反相位未见信号减低;T2W1/FS为高低混杂信号,以低信号为主;DWI呈高信号,增强扫描肿物内实性成分呈渐进性强化,以边缘强化为主,内可见无强化区。综合以上特点,考虑肿瘤累及肾脏皮髓质,呈浸润性生长,无假包膜,肿瘤密度不均,可见囊变坏死,增强扫描呈乏血供表现,可符合肾集合管癌。

本期答案为:1.ABCD2.B

讨论:

肾集合管癌(collectingductcarcinoma,CDC)又称Bellini导管癌,是一种发病率非常低的肾脏恶性肿瘤,占全部肾脏恶性肿瘤的0.4%~1.8%。发病年龄多为20~80岁,平均年龄55岁,男女比例2:1。CDC恶性程度高,生长迅速,易转移,预后差,早期诊断被认为是影响预后的唯一因素。患者临床表现与一般常见的肾细胞癌类似,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、腹痛和血尿三联征;一些非特异性症状,如低热、乏力、消瘦等也很常见。该肿瘤有向肾内外浸润以及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血行转移的特点,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有淋巴结和远处脏器转移,多于发病2年内死亡。

CDC有以下病理学特点,肿瘤起源于肾集合管,通常位于肾中央区的髓质,呈灰白色或淡黄色,质地较透明细胞癌韧,瘤细胞排列成小管状、不规则腺状,乳头状、实性、条索状,以肾脏间质为支架沿集合管扩散浸润,向肾盂和肾皮质侵袭,界限不明显,侵袭生长,无假包膜,常直接破坏肾盂肾门结构。细胞呈颗粒状嗜碱性或透明状,界限不清,核异型性明显。

CT检查是目前肾脏肿瘤性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之一,CDC的CT诊断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病灶较小时可仅位于髓质,肾脏轮廓基本无改变,随着病情进展肿瘤易向肾皮质和肾外发展浸润,可同时累及肾髓质、肾皮质、肾盂,甚至累及肾周组织。CDC肿瘤密度常不均匀,多以实性成份及囊实性混杂成份为主,肿瘤内部可见坏死、囊变及钙化性改变。瘤体直径较大,形态极不规则,肿瘤与正常肾脏组织之间无明显分界,无包膜。平扫上病灶呈略低密度或等密度,结合病理,这可能与肿瘤内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程度有关,也可因包含黏液成分及肿瘤内不规则坏死区,见更低密度区。CDC是一种乏血供肿瘤,增强扫描肾皮质期肿瘤实性成份呈轻至中度强化,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肾皮质,肿瘤与肾实质间分界模糊;肾实质期肿瘤组织呈渐进性强化,强化程度仍低于肾实质,但肿瘤与正常肾实质分界相对其它增强期清楚。除肾脏本身的病变外,CDC还易发生转移,与其他恶性肿瘤类似,其转移途径主要有4种:①直接浸润,主要向肾周组织及输尿管近端浸润;②淋巴结转移,主要表现为肾门部或腹膜后等局域性淋巴结转移,虽然区域淋巴结转移对诊断肾集合管癌并无特异性,但与其他类型肾细胞癌相比,肾集合管癌远处淋巴结转移更常见;③种植转移,主要表现为沿泌尿系统管腔,如输尿管进行种植;④血行转移,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和骨,一些少见部位,如脑脊膜、胸膜、输尿管等也有报道。本例中表现为左肾中下极低密度肿物,边缘欠清,累及皮髓质,皮髓质分界不清,且部分层面可见肿物与肾被膜关系密切,似突入肾周脂肪间隙,增强扫描可见肿物呈不均匀轻度强化,腹膜后可见肿大淋巴结,考虑为肾癌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。

CDC在MRI上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,T2WI上呈稍低信号,信号较均匀或夹杂微小结节状高信号。T2WI的表现与其他常见肾脏恶性肿瘤有较大差别,可能是由于CDC癌性间质反应明显,大部分为炎性促纤维组织增生性间质,因此常有丰富纤维间质成份。增强肿瘤实质部分呈边缘不均匀斑片状轻度延时强化,病灶具有中央低/无强化少血供特点。本例中病变MR表现为T1W1以低信号为主,内见少许略高信号;T2W1/FS上低信号为主,囊变坏死区内混杂少许高信号;DWI呈高信号,增强扫描肿物以边缘强化为主,实性成分呈渐进性强化,内可见无强化区,符合乏血供特点。

根据CDC的组织病理学特点,总结其CT和MRI表现,主要应与以下几种肾脏病变进行鉴别:

①肾脏透明细胞癌: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,它起源于皮质肾小管上皮细胞,多位于肾皮质,呈密度不均匀类圆形肿块,边界较清晰,常可见假包膜,容易发生出血、坏死、囊变、钙化等;动态增强肿瘤实质部分早期强化明显,远高于其他类型肾脏肿瘤,具有富血供的特点,后期强化下降。这与CDC边界不清,侵袭性高,无假包膜,低血供强化有一定差别。

②肾盂癌:是起源于肾盂上皮的恶性肿瘤,大部分为移行上皮癌,少部分为鳞状上皮细胞癌。血尿及肾盂肾盏积水等临床症状早于CDC。影像学表现为以广基与肾盂内壁相连的菜花样软组织肿块,肿瘤较大时可沿肾盂、肾盏向肾髓质及肾皮质内生长:增强表现为乏血供强化,皮质期强化不明显;MRT1WI和T2WI均为等信号,与CDC有一定鉴别意义;但是肿瘤较大两者鉴别困难。

③乳头状肾细胞癌:起源于肾皮质小管上皮细胞,瘤体中很少位于肾髓质,大多位于皮质或皮髓交界,多有完整假包膜;动态增强为轻度不均匀强化少血供表现,强化程度低于皮质,除了出血、坏死、囊变外,该肿瘤实质强化较均匀,钙化也较多见。

④肾脏感染性病变:如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,往往与慢性肾盂肾炎、结石病史有关,多单侧发病,伴反复低热、腰痛、包块。多以肾盂肾盏为中心囊实性占位,肾周炎性改变较肾脏肿瘤明显,严重者可有腰部肌肉及后腹壁肌层脓肿,增强以延时强化为主。病变中发现结石及钙化、有明显泌尿系感染症状有鉴别意义。与肾结核的鉴别:肾结核多数继发于肺结核,CT上可表现有肾脏轮廓增大,边缘不整齐,内部见多发囊状干酪样坏死的低密度区,钙化常见,多为粗大或斑片状钙化灶;增强扫描后呈花瓣状强化,具有一定特征性;肾筋膜可受累增厚,也可伴有肾周冷脓肿形成。

影像诊断线索千丝万缕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rsmao.com/zcmbwh/11623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